国庆假期,记者来到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综合交通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只见深达35米的巨大基坑内钢管林立,项目施工方安徽建工路桥800多名管理和实施工程人员24小时排班抓紧施工。
作为安徽省重大民生工程,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是安徽建设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的重要举措。新建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综合交通中心,是改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3.06万平方米,地下分为三层。最下面布有合新六城际铁路新桥机场站,这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地下高铁站。地下二层是合肥轨道交通S1号线。地上还将建设七层旅客过夜用房。”项目副总工程师马路表示,这将是全省首个集航空、高铁、地铁等空地轨一体化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设施。
透过监控摄像头,指着一块施工区域,马路和记者说,按照项目计划节点,国庆假期原本需要完成大铁车站段中板施工,但实际上项目部提前了近40天,于9月1日完成了该节点。该项目于2023年10月10日正式开工,仅历时146天就完成合新六城际铁路新桥机场站先行工程车站段顶板施工,今年9月12日首段马蹄拱形顶板浇筑完成,整体工期比计划超额完成10%。
“项目部坚持将科学技术创新与施工生产深层次地融合,通过建筑工业化数字化转型、智能装备应用、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三大板块,推动项目部向‘绿色’升级、向‘智慧’跃升,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马路告诉记者。
施工组织及安全管控是该项目建设的一个重难点。该项目是安徽目前已建公共建筑单体项目中,地下建筑体积最大、基坑深度最深的工程。城际高铁基坑最深处达到了35.5米,并与综合交通中心区域17.6米的基坑形成坑中坑。基坑体积大,支撑体系复杂,交叉施工多,还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一次四五千立方米,对施工组织调度要求高,施工协调难度大。项目部统筹协调不一样的区域不同工序间的穿插施工,对项目建设进行相对有效管控,力争12月底前地下室结构全面封顶,明年年底全面竣工交付。
为控制大跨结构,并减轻混凝土收缩和温度降低对混凝土梁板的不利影响,项目在各层楼板中采用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这是这几年行业刚刚兴起的技术,因为使用该工艺和产品,后期不有必要进行管道注浆施工,减少了一道施工工序,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马路介绍道。
项目上还使用全自动抹灰机器人、混凝土找平地面整平机器人等,减轻实施工程人员工作强度,提升施工效率。
在采访中,记者观察项目结构图,不禁产生疑问:七层旅客过夜用房盖在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上,是否会因振动影响酒店使用功能、客人住宿体验?“这种担心大可不必。”马路表示,前不久刚刚安装的巨大钢弹簧隔振器,成为项目的“秘密法宝”。
“我们在地下室顶板与旅客过夜用房底板之间设置隔振层,在整体的结构下布置了钢弹簧隔振支座和限位支座。经验证,隔振效果可达4赫兹。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睡在高铁上方的过夜房里,几乎感觉不到震动。”马路说。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等“四新”技术在合肥新桥机场综合交通中心项目的应用,不仅让项目建设更高效,也大幅度的提升了工程品质。(记者 丰静 通讯员 赵小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上一篇:住宅城乡建造部办公厅关于行业规范《修建隔震橡胶支座(修订征求定见稿)》揭露征求定见的告诉
下一篇:泰达岳阳道小学:“校园已OK欢迎新同学!”